(王子奇遇記二)
既是台灣最老的西餐廳,時間在波麗路是凍結的。
餐廳裝潢如此,就連上門用餐的賓客也沉溺在往日情懷中。
坐在我對面的"王"子羅文源,正說起他與父親王永慶的小故事。
他說,他去過台塑大樓幾次,「他們(指王永慶身邊的親信)都知道我們的存在。」
他說,小時候爸爸會帶他們三姐弟到波麗路餐廳吃大餐,「餐廳的人也都知道我們,我爸爸給小費都是一百一百的給,很大方。」
每次見面,爸爸都很關心他們的課業表現,要他們認真讀書,而他在台灣完成學業後,還鼓勵他出國深造,不管是學業上或是工作需求,爸爸都有照顧到他們。
我問他:「你跟爸爸都是怎麼連絡的?」
他說,爸爸都是透過家族的長輩王溪圳(應為王永慶的堂兄)來關照他姐弟,然後就在我的記事本寫下王溪圳的名字,還留下王的手機電話,告訴我:「他很清楚我們的事情,你可以問他。」
幾十年的父子情,可以濃縮在一小時內交代清楚,對一般人來說很困難,但對這一對父子來說相對簡單。因為父親在台北呼風喚雨,兒子在高雄冠別人的姓長大,兩人相隔了一個台灣,見面還要透過秘書安排,父子緣淺情深不易。
羅文源說,父親過世後,他們三姐弟本想上靈堂祭拜父親,也跟爸爸的辦公室涂小姐連繫過,「他們不希望我們白天去,怕會引起媒體騷動。」後來經過楊總經理的協助,最後,他們也見到了父親...
他說,他這次會主動跟媒體聯絡,就是希望能在父親一周年紀念日之際,刊出一篇他1500字的追悼文,希望能全文登載,讓他悼念他的父親。
我告訴他,媒體除了讀者投書之外,很少會全文刊登一個人的文章,若以報導方式呈現曝光機會比較大,也可以爭取到比較好的版面,但他堅持全文刊出,否則他就尋求其他媒體幫忙。我告訴他,我會跟報社轉述他的想法,再回報報社的態度,最後再由他決定是否要跟蘋果日報合作。吃完我最後一口大龍蝦,帶著"王"子羅文源的口諭,我回報社向長官回報"王子的期望"。
離開波麗路時,我心想,這餐吃的應該算王永慶請的XDDDDD
(待續)